太平天国存在14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征税纳粮 他们
自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天国政权犹如野火燎原,挑战着腐朽的清王朝统治。面对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王朝不得不放宽地方团练的限制,并借助地主武装以及洋人军队来对抗农民起义军。经过一系列激战,太平天国最终在1864年被彻底击败。
深入探究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我们会发现其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其说太平天国是在军事上的失败,不如说是其在小农意识上的失败更为贴切。尽管太平天国失败了,但其历史疑点仍然引人深思。例如,在存在的14年时间里,太平天国如何在没有征税纳粮的情况下支撑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
毕竟,任何征伐作战都离不开充足的粮草支持。那么,太平军是如何解决粮草问题的呢?虽然太平天国信奉上帝,但现实中没有哪个信奉上帝的人能够不吃不喝存活。
实际上,太平天国的物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特殊的"众筹"方式,称之为"圣库制度"。在太平天国时期,这种众筹不同于现代的互联网众筹,而是通过宗教信仰来号召信徒们为战争贡献财物。
初期,太平天国通过宣扬打倒"清妖"的理念,号召信徒们捐献财物支持战争。信徒们纷纷响应,甚至不惜倾家荡产。随着战争的持续和军队规模的扩大,这种初级的众筹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太平天国将目光投向了地主和富商们。通过战争胜利后的地区控制,他们对地主和富商进行"打先锋","派大捐"的方式要求捐款。如果不捐,就会以与"清妖"有联系为由进行打压,甚至没收财产。在清末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一个地主或富商的捐献就能支撑太平军活动一段时间。
太平天国还通过收缴清地方财库、没收清朝纺织行业并动员员工开业等方式筹集钱粮。这些措施共同支持了太平军的作战。
太平天国的成功和失败都与其独特的筹款方式息息相关。尽管其宗教信仰为战争提供了初期的资金支持,但后期对地主和富商的强制众筹也揭示出其小农意识的局限性。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