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学者俞樾,以一手好文章赢得了朝野的赞誉。他在考试中一举夺魁,被咸丰帝赏识,并受到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仅做了一任学政便被革职,永远不得再任官职。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俞樾出生于德清的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天下唯有读书高”的家风的熏陶。他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乡里难以找到理想的老师,他的母亲姚夫人毅然决定带着他回娘家杭州临平求学。在那里,俞樾得到了良师指点,勤学好读,进步很大,尤其在诗词方面造诣颇高。
道光帝逝世后,新继位的皇帝为了选拔人才,没有停止科举考试,并任命曾国藩为执事官员。这次考试中,俞樾的诗文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曾国藩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并执意将他列为第一。于是,俞樾以院试第一的身份,被授予进士及第,风光无限。
咸丰帝也对俞樾的才学颇为赏识,并提拔他为翰林院编修。俞樾既得皇帝赏识,又得曾国藩力挺,未来自然是大有作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仅做了一任学政便被革职。
原来,俞樾在担任河南学政时,负责出题乡试。他擅长以独特的方式命题,出的题目新奇、冷僻,特别为难考生。他出的三个题目“君夫人阳货欲”“王速另出反”“二三子何患无君我”让许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科举考试中的“割裂题”,旨在避免重复使用的题目。然而这些题目被某些人曲解并利用来攻击俞樾。有劾他涉及严重的政治问题,并歪曲了他的题目意思。在朝中有人趁机也上疏弹劾他,希望将他挤走。最终俞樾被羁押起来并革职。虽然曾国藩为他极力开脱但他最终仍失去了官职。面对这个结果俞樾感到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于是回到了江南老家闭起门来做学问后来成了一代经学大师他的门下学生桃李满天下包括大学者章炳麟徐琪等都师承他的门下这一经历也成为了俞樾人生中的一段传奇。尽管俞樾失去了官职但他的学问和才华得以传承和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