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握手

未解之谜 2025-06-05 11:27www.dkct.cn世界未解之谜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农业学家的握手瞬间——中国的袁隆平(主攻水稻)与美国的布劳格(主攻小麦)。尽管他们已离世,但他们的杰出贡献却帮助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摆脱了饥荒。

袁隆平,一位心怀“禾下乘凉梦”的科学家,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梦想与宋应星的梦想相呼应,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两位科学家的握手,跨越时空,令人动容。他们通过各自的智慧和努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农历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亮相,成为现象级爆款节目。这档节目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节目中,袁隆平与宋应星的跨越时空握手,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节目将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和宋应星通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那就是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将通过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

在戏剧呈现上,本期节目以宋应星的珍贵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风貌。舞台对《天工开物》中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做了细腻的呈现。《典籍里的中国》还成功实现了多次神奇的穿越,让观众见证了历史的魅力。

节目中的主持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从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试验田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见证了袁隆平和宋应星的奋斗历程。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担当和使命,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创新精神。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道出了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宋应星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科学之路。这种追求和执着不仅令人敬佩,更让人感受到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伟大创造。袁隆平和宋应星的握手更是让人感受到科学家的智慧和担当。他们的贡献不仅造福了人类,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能够继承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渴望回溯历史文化的深邃海洋,汲取力量以开拓创新。此刻,一场跨越千年的仪式显得尤为庄严,它既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想象一下,那位沉浸在《尚书》中的老年伏生,如果他能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的图书馆,亲眼目睹典籍普及、人人可读的繁荣景象,会有何感想?在《天工开物》的专题节目中,我们跟随老年宋应星的视角,体验了从江西到京城的旅程,如今只需乘坐中国制造的高铁便可轻松抵达。更令人惊叹的是,乘坐C919飞机的短暂旅程便能实现曾经的遥远梦想。

当宋应星遇见袁隆平,两位相隔三百多年的科学家在稻田手,这是一种怎样的激动与欣慰!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如同当年的宋应星,都在为实现天下人的衣食富足而努力。蒙曼教授感慨道,这些科学家及其团队就是我们民族的创新基因,一代代追梦人都在秉持着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而努力。

此刻,《典籍里的中国》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历史的脉络。它将厚重的典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年轻人和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学术、理论、哲学和社会科学。从晦涩的《尚书》到充满智慧的《天工开物》,节目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了文艺工作者对“知识坚果”的深入挖掘和提炼。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等嘉宾,在节目中深入解读了《天工开物》的意义和内涵。他们讲述了中国人的技术观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分享了从古代到现代,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这是一场千年追寻、今朝圆梦的旅程,也是关于少年有志、民族无量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典籍《天工开物》,感受仓廪殷实的美好梦想,铭记伟大的付出和不朽的传承。在更多人的心中,点燃一团熊熊燃烧的科技创新之火。3月7日,锁定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档,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科技的盛宴。

(原标题:感动至深!跨越三百年的握手——袁隆平与宋应星的科技梦想)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中国新闻网及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