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都已经是自己人了 关羽和张飞为什么还不
深入了解关张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奇秘网小编为您揭晓其中的奥秘。
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关张二人展现出了他们的粗犷与豪放。尽管大哥刘备多次强调得到诸葛亮的重要性,但二人似乎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刘备的阻拦,张飞可能会直接冲进茅庐将诸葛亮强行带来。即使诸葛亮后来成为蜀汉的重要谋士,关张二人也始终未能完全接受他。那么,造成这种不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诸葛亮也有自己的处世智慧,他并不会因为小事而得罪关张。这种不和谐主要源于关张二人对诸葛亮的偏见。
偏见一:摆架子
作为隐士高人,摆架子在所难免。但诸葛亮的架子似乎摆得过大,触及到了关张二人的底线。初次拜访茅庐时,他们未能见到诸葛亮,只遇到一个童子敷衍。第二次遭遇大雪,尽管刘备知道诸葛亮就在院子里,但关张二人已经开始心生不满。第三次,张飞已经准备找绳子了,可见他们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
偏见二:待遇问题
在关张二人看来,诸葛亮只需动动嘴皮子就能获得比他们更好的待遇。他们认为,主公的优待和重视本身就是一种“高薪”。而对于徐州名士圈子里的分量,他们并不清楚,更加愤慨的是,结义大哥竟对诸葛亮如此推崇备至。
偏见三:大权在握
诸葛亮虽未主动争取过实权,但他的权力实则来自于自己的能力。他首次参加蜀汉高层会议时便提出了索要管理权的请求。这对于关张二人来说,无疑是贪慕权势的表现。在安排作战计划期间,诸葛亮与徐庶的不同做法也让他们感到不满。一个“令”字割断了结义之情,只留下了冷的从属关系。
尽管诸葛亮摆出种种架子,追求待遇和权力,但他确实有嚣张的资本。作为三国时期的知名谋士,他在二十七岁投入刘备帐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逐渐赢得了张飞的信任。火烧博望的一计,更是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改变了他的形象。
关张二人对诸葛亮的偏见源于彼此之间的认知差异和误解。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包括曾经的质疑者张飞。这一过程既有彼此的磨合与理解,也有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的展现。在新野百姓的口中,“吾属生全,皆使君得贤人之力也!”这句话无疑让诸葛亮的名声如日中天。有一个人,他的故事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关羽。
关羽,这位沉默寡言的豪杰,他对诸葛亮的看法并不如世人那般推崇。可以说,关羽一生都未曾真正折服于诸葛亮的智谋之下。他或许在心里默默地认同诸葛亮的才华,但作为汉寿亭侯的他,自认绝不逊色于任何军师。
当诸葛亮加入蜀汉集团后,蜀汉的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刘备采纳的大计,成功夺取了荆州的三座城池,以此为根基开始攻略益州。在这关键的时期,关羽和诸葛亮共同镇守后方。细节之处,流露出刘备对关羽能否守住根据地的深深忧虑。毕竟,关羽自视甚高,与许多同僚关系紧张,他总是以傲骨看待他人。
经历了博望之战后,张飞成为了诸葛亮的忠实粉丝。在整个蜀汉阵营中,大多数人都在遵循着丞相规划的发展路线,唯独关羽总是特立独行。诸葛亮安排他去驻守华容道,他知道关羽会舍大义而逐小义。为了大局,让关羽去执行放走曹操的任务,以此蒙蔽孙吴,确保蜀汉的局势稳固。
在诸葛亮眼中,张飞是可造之材,但关羽却有所不同。他的人生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打赢了太多本应该输的仗。他从未意识到,他所击败的那些“名将”,要么是名过其实,要么只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便宜。真正的强者面前,关羽未必能占得先机。
关羽的确战斗力一流,实力出众,但距离他自诩的天下无敌,还有一段距离。人生的顺利,使关羽变得愈发骄傲自满,这也让他陷入了白衣渡江的圈套里,丢了荆州,也丢了自己的性命。
关羽对诸葛亮有着三大偏见。而诸葛亮则深知关羽的缺点,甚至有些束手无策。关羽无法容忍刘备对其他人好,这一点在书中多处都有体现。当刘备拿下西川时,被封为平西将军,关羽心生不满,甚至想要与马超一决高下。诸葛亮得知后,不得不以哄小孩的方式写下一封信安抚关羽。
这封信的内容无非是夸赞关羽的能力超群,就连文武双全的马超也无法与之比肩。而关羽却将信中的话当了真,以为自己真的高人一等。却不知这一切都是诸葛亮为了天下大计所做出的妥协。关羽所在的荆州是军事要地,绝不能有失。因此诸葛亮一再叮咛关羽要北拒曹操东控的基本原则,用尽各种办法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生怕关羽会捅娄子。
毕竟这位红脸兄弟一旦捅出娄子,后果不堪设想。他的和亲策略得罪了孙权打破了“东控孙权”的战略构想导致吴军偷袭夺取荆州。关羽虽死但对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并无太大影响失去荆州却使蜀汉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