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一些小国如何生存的?

世界之最 2025-06-04 08:59www.dkct.cn世界之最大全

在公元前655年的僖公五年,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发生了。人们常常误以为这是大国欺负小国的开始,但实际上,类似的事件早已存在。

早在庄公六年,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想要消灭申国,但他必须借道于邓国。与晋献公向其他国家借道时需要献上美玉和名马不同,楚文王因为与邓祁侯有亲戚关系,借道时并未给予任何补偿。邓祁侯基于亲戚关系,答应了借道的要求。邓国的三位聪明人——骓甥、聃甥和养甥,劝邓祁侯杀掉楚文王,以防止未来的灾难。但邓祁侯因为顾及亲戚关系和楚国的强大,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十年之后,楚国出兵灭了邓国。这个故事让人反思:在强大的国家面前,个人的智慧和决策有时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地区兼并统一是当时的趋势,而楚国已成为当地的霸主,其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

有人可能会质疑:邓国是否因为邓祁侯的决策而灭亡?答案是肯定的。但即使邓祁侯听从三甥的建议,也不能避免邓国的灭亡。因为实力弱小就是原罪,当强者想要扩张时,借口总是能找到的。

楚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扩张其领土,今天灭这个小国,明天灭那个小国。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宿命论,但事实就是如此。楚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底蕴,这种底蕴体现在他们不断扩张、内讧却仍能保持强大的实力。

有人会问:楚国为何不彻底解决周边小国,一次性统一所有小国?其实,看看春秋时期蔡国的命运就知道了。楚国虽然强大,但他们并没有彻底解决所有周边小国的能力。因为历史的进程、大势所趋是无法逆转的。就像蔡哀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引来灭国之灾一样,小国在大国面前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息妫的归途,恰经过蔡国。蔡哀侯眼见她,心动不已,将她视作亲戚挽留。他的举动逾越了礼教,虽然史书未详述其细节和程度,但这一消息传到息国国君耳中,愤怒之火熊熊燃烧。他决定教训蔡哀侯,但奈何国力悬殊,他转而寻求楚文王的帮助。

这位息国国君并未直接请求援助,而是策划了一场颇为戏剧性的计谋。他请求楚文王假装进攻息国,然后他向蔡国求援。他期望楚文王能在击败蔡国军队后,饶他一命。这种策略,犹如羊群中一只羊寻求狼的帮助来对付另一只羊,自然引起了楚文王的戏谑与嘲笑。

楚文王听闻此计,估计笑得门牙都快掉了。回想自己曾经的征战,无论是越邓伐申还是假途灭虢,都是凭借实力与智谋并重的策略。如今,这只小羊竟然想借助他的力量来教训另一只羊,他自然乐见其成。于是,楚军出兵,轻松击败蔡国军队。

秋天九月,楚军在莘地打败了蔡国的军队,蔡哀侯败归。故事并未结束。楚文王对息夫人的美貌垂涎已久,终于有了机会亲眼目睹她的容颜。那一面,让楚文王惊为天人。于是,在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楚国正式灭掉息国,而息夫人也成为了楚文王的妃子。

入楚之后,息夫人虽然生下了两个儿子,却仍心有不甘。她向楚文王诉说自己的遭遇:“我一女嫁二夫,还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呢?”楚文王听后愤怒不已,认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蔡哀侯。于是再次率军攻打蔡国。这个故事充满了狗血味和悲剧色彩。

当楚文王擒获蔡哀侯时,众多小国君主纷纷出面为他求情;同样,当齐桓公俘虏蔡穆侯时,亦是如此。从这一角度看,蔡国的境遇颇为悲惨,被夹在大国之间,生存毫无尊严。我们必须承认,这也是蔡国的幸运。若非其处于如此敏感的地理位置,可能“假途灭虢”、“越邓伐申”等故事的主角,便不会有蔡国的身影。

尽管齐楚强大,但他们并未兼并所有周围的小国。这是因为生产力的限制,他们的领土扩张一旦达到界限,周边的小国便能相对安然生存。这些看似安全的小国,却也难逃被大国纷争的波及。如蔡哀侯与蔡穆侯父子接连被俘的耻辱,正是这些国家无法避免的悲剧。这些历史背后的故事,我们将逐一细讲。

我选择讲述这一历史时期的缘由,在于这一时期并无图腾级的历史人物,因此不会引起英雄粉丝间的争议。更重要的是,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内战,不涉及民族冲突,更无正义邪恶之分。在这种背景下,谁灭了谁都无需过分强调。当吴国消灭楚国时,湖北人不会过于伤心;当齐楚欺负蔡国时,河南人也不会过于激动。我力求让读者看到更为纯粹的国家间的博弈本质,尽量不涉及现实影响。

在春秋时代,多数国家都在无声无息中被强国兼并,连国号都难以留存。只有少数几个相对幸运的小国,因其灭亡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才被传统史书所记载,流传至今,引发读者们的哀叹。只有将利益点代入国家内部的各个阶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些被灭亡的小国统治者们的无助和困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