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王禹偁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北宋时期有名的直臣和诗人、散文家。他敢于直谏,因此屡遭贬谪。下面,奇秘网小编将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王禹偁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出生的,他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位。作为一个敢于直言讽谏的人,他因多次直谏而遭受贬谪。后来,他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知制诰。他又被贬到黄州,所以世人称他为王黄州。之后,他迁到蕲州,最终在那里去世。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文学风格独特,诗崇尚清新平易。他的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他的著作包括《小畜集》30卷和《五代史阙文》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轶事典故。
王元之在年幼时就已经展现出文学才华。毕文简听闻他家以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作一首关于磨的诗。王元之不假思索,立刻回答:“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文简对他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奇,于是留他在身边讲学。
王元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关于他的病鹤诗:“埋瘗肯同鹦鹉冢,飞鸣不到凤凰池。”他的文学才华显而易见,成功并不困难。他最终并未达到那个地位,这个故事也预示了他的命运。
王元之在被贬谪期间,他的生活依然充满诗意。在商州,他梦见自己赋诗于前,其中一句是“九日山间见菊花”。第二天,他真的被任命为商州团练副使,一到官所,满目的菊花让他想起了梦中的诗句。
王元之的生平也有许多波折。他曾因上疏直言劝诫太宗不应过分亲近小臣而被贬职。当他再次被召回朝廷时,他感到有些怏怏不平。当时张丞相齐贤和李文定沆当国,曾作诗讽刺他的遭遇。王元之在朝中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曾与宰相不和,作江豚诗讽刺宰相的肥胖。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他的诗风独特清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品味。
王禹偁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他的事迹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又复起用。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反映了他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事迹和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涑水纪闻》与《渑水燕谈录》中的王禹偁
王禹偁,一个平凡而卓越的人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正如他的文字一样,引人入胜。
在馆职任职的王禹偁之子嘉言,平日里显得有点愚钝。但寇莱公却对他颇为欣赏,喜欢与他交谈。一日,莱公询问嘉言对于自己的评价如何。嘉言坦诚地说,他的看法是父亲不适合入相,因为那样可能会损害他的声誉。莱公追问原因,嘉言解释道,自古以来的君臣关系如鱼得水,父亲在朝廷中享有崇高威望,如果入相,则有责任维护天下太平。父亲与当今明主的关系是否如鱼得水呢?这是嘉言担忧声誉受损的原因。莱公听后大喜,称赞嘉言见识深远。
皇祐年间,王汾成为进士甲科的一员,因免解例而应当降级。仁宗皇帝了解到他是王禹偁的孙子后,特别下令不降其等。当王汾改任京官时,皇帝又命令优先提升其官秩。这些事迹都展现了王禹偁及其家族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王元之曾起草李继迁的制书,李继迁以五十匹马来答谢他,他却拒绝了这份厚礼。后来,他守永阳时,遇到徒步拜访的闽人郑褒。当郑褒离开时,他买了一匹马送给郑褒。有人批评他亏了一匹马的价格,但太宗皇帝却认为:“他能拒绝李继迁的五十匹马,怎么会亏一匹马的价钱呢?”这一事迹彰显了王元之的人格魅力。
在人物评价方面,王禹偁的词学才华丰富,他敢于直言,喜欢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他多次表示,如果生在元和时代,能从事于李绛、崔群之间,他将毫无愧色。他的文章和著作多涉及规讽,因此被流俗所不容,多次被排斥。他交往的必是儒雅之士,对于有词艺的后进,他总是极力称赞。如孙何等人,都曾受他的提携。他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以及诗三卷等著作。他的儿子嘉佑和嘉言也都知名于世。
《宋史》评论说,《论语》有云:“邦有道,危言危行。”王禹偁等三人,以骨鲠蹇谔之节著称,成为名臣。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更是因为所遇之时的机遇。王禹偁的制戎之策最终实现了他的预言,他的醇文奥学被世人所敬仰。他的事迹和成就将永远被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