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一警句源自《尚书·周书·旅獒》。其核心思想深刻而警醒:过度沉迷于戏弄他人或迷恋外物,会导致道德沦丧和志向迷失。
一、解读原文
《尚书》中的这段文字,直接而鲜明地表达了其警示意义。“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让自己过度沉迷于视听之娱,那么我们就能保持正直,避免丧失道德和志向。
二、深入剖析词义
1.“玩人丧德”指的是以戏弄、操控他人为乐的行为,这是对道德准则的违背。戏弄他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是对他人尊严的践踏,这种行为最终会损害自身的德行。历史上,许多帝王因沉迷于权术,玩弄臣民,最终导致政治动荡,国家衰败,这正是这一警句的真实写照。
2.“玩物丧志”则是指过度沉迷于享乐或器物,以至于消磨了进取心。春秋时期卫懿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痴迷养鹤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三、内在联系
这两者都是对“过度沉溺”的危害的揭示。“玩人”导致道德沦丧,“玩物”导致志向迷失。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无论是对于古代的君主还是现代的我们,都需要以此为戒,保持心性的清明。修身与治国是一致的,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
四、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我们应该警惕现代社会的“玩物”现象,如娱乐至死、攀比虚荣等,避免这些现象让我们丧失目标和进取心。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防止“玩人”行为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句古训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有自制力,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和志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大海中稳健前行,不被风浪所吞噬。这句话也是中华文化中修身自省的重要准则,值得我们时常反思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