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前,皇帝怎么没逃跑呢?
靖康之变:两次东京保卫战背后的故事
当历史的巨轮驶至靖康之变,人们不禁会问:为何在风云变幻的前夕,皇室成员没有选择逃离?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风趣网一起探寻这背后的故事。
靖康之变,是历史的结果。而东京保卫战,更是这一历史节点上两次震撼人心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宣和七年(1125年)和靖康二年(1127年),虽只隔两年(实际上间隔稍短),却见证了两位皇帝——宣和皇帝与靖康皇帝赵桓的统治时期。
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打响之时,宋徽宗赵佶匆忙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桓。这种临阵换将的做法,虽为兵家大忌,但赵佶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自己能够更方便地逃跑。逃跑被俘虏称为“北狩”,而对于身为宗教信徒的赵佶来说,南逃也有其宗教层面的含义——“亳州进香”。这次南逃可以说是徒劳无功。因为在这场保卫战中,各地军队纷纷前来勤王,东京军民英勇守城,更有河北、山东义军的呼应。在这种背景下,金军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最终,金军在得到了财富赔偿后选择北撤收兵。而赵佶(此时已是太上皇)也得以重返东京。
这场胜利给了徽钦二帝一个错觉,似乎金军的进攻只是暂时的——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自然就能退走。再加上宋朝历来“有钱好办事”的经验,使得他们在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来临之际,并没有急于逃跑。
金军的第二次进攻与第一次截然不同。他们出动更多的兵力,部署更为严密,将东京围得水泄不通。此时的徽钦二帝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们想要逃跑,却已经来不及了。
两次东京保卫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宋朝皇室对于国家命运、自身生存的深度思考。靖康之变,最终改变了宋朝的历史走向,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风云变幻之中,唯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故事
- 靖康之变前,皇帝怎么没逃跑呢?
- 为元朝殉国的人是哪些人 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呢
- 宋朝经济既然这么发达 为什么最后还是被消灭呢
- 汉献帝比刘备的辈分还要高几个等级 为何还要喊
- 为何一份死亡名单就使郐国不复存在了?
- 朱聿键被废为庶人,为何却能重登皇位呢?
- 为什么秦始皇不杀功臣,反而还重用功臣?
- 秦始皇的遗诏真的被人篡改了吗 司马迁有确切的
- 古代女子被救真的会以身相许吗 这种事情在历史
- 孙权驾崩后,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孙策的儿子孙皓
- 沙丘之乱事件前因是什么样的 沙丘之乱简介
- 水浒传中戴宗有哪些经历?他上梁山的原因是什
- 为何古人下葬一定要在嘴里放点东西呢?再不济
- 她帮丈夫开国助儿子称帝,晚年却被孙子幽禁
- 甲申国难中的九大屠城事件,甲申国难究竟死了
- 巴西和印度,谁的综合国力更强?谁的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