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什么打不过只有三镇兵马的安

历史趣闻 2025-03-21 07:19www.dkct.cn历史人物

公元755年,信任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揭竿而起,反叛的烽火燃遍了河山。渔阳鼓角的震撼中,唐玄宗不得不仓皇逃往西蜀。那么,身为帝国之尊的唐玄宗,为何在安禄山的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呢?

这要从其兵役制度说起。立国之初,唐朝采用的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战时征战,闲时务农。随着历史的变迁,唐玄宗时期的关陇贵族逐渐失去了战斗力。于是,唐玄宗决定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即职业军人模式。这种制度下,招募的军士与地方军阀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安禄山的军队中,胡人将领众多,他们很少接触儒家思想,只效忠于自己的将领。唐代的节度使权力逐渐增强,形成了无法控制之势。安禄山作为三镇的节度使,麾下兵力雄厚,达到15万之众。面对整个大唐帝国,安禄山有了足够的底气。

安禄山的成功也得益于唐玄宗的“迷之自信”。高力士等大臣曾对安禄山的势力深感不安,多次提醒玄宗提防。玄宗并未将这些警告放在心上。当安禄山暗中准备反叛时,许多文武官员纷纷向玄宗报告,但玄宗却选择相信安禄山,甚至将告发的人交予安禄山处置。终于,渔阳鼙鼓震天响,打破了玄宗的幻想。

当时天下和平已久,军队战斗力减弱,民心缺乏战斗意志,本非安禄山叛军的对手。由于玄宗的胡乱指挥,局势急转直下。叛军势如破竹,短短一个月便攻入洛阳,直指长安。本应是抵抗叛军的主力——封常清和安西节度使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们决定据守潼关,以逸待劳。玄宗怀疑这些将领与叛军勾结,斩杀了封常清等高仙芝守将。随后派去的哥舒翰同样认为坚守潼关为上策,但玄宗急于求胜,严令哥舒翰出战。唐军因此中计大败。潼关失守后,长安难保。玄宗只得狼狈逃往他处。东西二京陷落,繁华盛世就此凋零。虽然唐军最终平定安史之乱,但大唐的繁荣已不复存在。一个小小的节度使竟令偌大的王朝由盛转衰,令人痛惜不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