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讨伐吴国的时候,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态度?
在刘备决定东征伐吴之际,诸葛亮虽内心持有异议,却并未直接阻止。他的考虑深远,从战略全局出发,认为蜀汉与东吴的联合对抗曹魏才是明智之举。出兵伐吴,无论结果如何,都会使两国受损,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
诸葛亮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清楚,东吴和蜀汉都是魏国的潜在威胁,双方应保持合力以对抗曹魏。刘备的决心已定,诸葛亮虽心有疑虑,却也只能默默支持。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为避免嫌隙,他选择了沉默。
尽管诸葛亮没有直言劝阻,但他还是通过黄权与赵云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赵云言辞激烈,主张应伐魏报君父之仇,而黄权则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表示如果刘备坚持伐吴,他愿意作为先锋抵挡敌人。
刘备心知肚明诸葛亮的态度,但为了集团的团结,他没有直接点破。他安排诸葛亮留守成都,将赵云和黄权调离前线,赋予他们次要任务。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战场的稳定,也体现了对两位将领的尊重。
夷陵之战后,赵云英勇救援,击退了东吴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而黄权因退路被切断,无奈投降曹魏。面对黄权的家属被按律处罚的情境,刘备却说是自己的错,优待了黄权的家属。这体现了刘备对黄权劝谏的认可与愧疚。
其实,诸葛亮没有直接劝阻刘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认为刘备的军事能力出众,再加上蜀汉军队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应该能够战胜吴军。东吴方面出乎意料的统帅选择及战术运用,大败刘备,使蜀汉遭受了重大损失。诸葛亮的感叹也由此而生,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惨痛的失败。
回首整个事件,诸葛亮的沉默与行动背后,其实包含了他对大局的深思熟虑及对蜀汉的忠诚。他没有直接劝阻刘备出兵,既是为了维护集团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也是出于对刘备军事能力的信任及对战争形势的乐观预期。尽管后来战争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诸葛亮的决策与用心已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故事
- 刘备讨伐吴国的时候,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态度?
- 古代马车是怎么减震的?具体设计是如何的?
- 她是为康熙生育儿女最多的妃子,女儿死后还穿
- 为何冬季是清朝皇帝死亡最多的季节?
- 甘宁怎么死的?三国顶级武将甘宁被谁所杀?
- 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是如何忍辱负重10年打败英国
- 古人穿衣到底是什么样的 可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经历了哪些变迁
-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何不在信任异姓王?
- 此人带三千七百兵,竟然让辽国十万人马全军覆
- 秦始皇铜车上的伞是干什么用的?有多厉害
- 南宋诗人高翥,写下一首诗读来哀婉动人
- 关羽是个怎样的人?看看这些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 周瑜的身世如何?他一生都有哪些事迹呢-
- 古代炎炎夏日 皇帝和百姓是怎么熬过夏天的
- 智人是怎么取代尼安德特人的?尼安德特人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