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为帝后,为何姚广孝却拒绝了皇帝的赏
姚广孝:辅佐发动靖难之役,成就帝业的传奇文臣
姚广孝,长洲人士,自幼便展现非凡才华,法号道衍,曾在妙智庵出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更是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的重要人物。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探寻他的生命轨迹。
一、初遇朱棣
姚广孝生于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比朱棣大二十五岁。他在年轻时游历四方,曾到嵩山寺拜访相士袁珙,被预言为与帝王同类之人。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下诏选拔通晓儒学的僧人到礼部面试,姚广孝应召前往,虽未被授予官职,却因此结识了燕王朱棣。
二、辅佐朱棣夺取帝位
姚广孝与朱棣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燕王府的重要谋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姚广孝离开江南前往北平,在庆寿寺任住持。朱元璋逝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并厉行削藩。眼见时机已到,姚广孝暗中劝说朱棣起兵。在姚广孝的谋划下,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靖难。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告发燕王谋反。关键时刻,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在决定命运的时刻,姚广孝辅佐世子坚守北平,为朱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后,朱棣率军攻陷大宁,围攻北平。在激烈的战斗中,姚广孝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击退李景隆的进攻。他还善于运用智谋,从城墙上用绳子放下壮士发起偷袭,使对方无法休息。最终,朱棣击败李景隆,成功夺取帝位。
三、辅佐成就帝业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和助手。在诸多战役中,姚广孝协助朱棣制定战略、指挥战斗。建文二年(公元1年),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未能攻下。关键时刻,姚广孝派人送信给朱棣建议暂停进攻以恢复士气。在关键的战役中如东昌之战等姚广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朱棣坚定决心继续进攻最终夺取天下成就帝业。
姚广孝作为一位传奇文臣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具备非凡的智慧和胆识。他的辅佐对朱棣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建文三年冬,正值公元1401年,朱棣起兵已有两年余。尽管多次征战胜利,但因兵力有限,攻下的城池难以固守,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得以长期占据。在这关键时刻,如何扭转战局成为朱棣日夜思索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广孝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放弃攻城拔寨的常规战术,迅速南下,直指京师。姚广孝的理由是京师兵力空虚,若迅速发起攻击,必能一举拿下。这一策略在《明史·姚广孝列传》中有详细记载:“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朱棣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他带领军队迅速南下,先后在淝河、灵璧击败建文帝的军队,成功渡江进入京师。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称帝后,对姚广孝的智谋与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封姚广孝为衍僧录司左善世,以表彰其在靖难之役中的卓越贡献。事实上,在朱棣于北平燕王府的日子里,姚广孝便是他最为重要的谋士,无论是攻是守,姚广孝的建议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姚广孝从未亲自上过战场,但他的智谋却是朱棣最终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棣认为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居功至伟,因此在永乐二年四月,他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广孝。朱棣对姚广孝极为尊敬,常称其为少师,从不直呼其名。尽管朱棣希望姚广孝蓄发还俗,但姚广孝坚决推辞。后来,朱棣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也一一谢绝。
姚广孝淡泊名利,他平时住在寺庙,穿僧衣,上朝时则换上朝服。他致力于赈灾救助,回乡时还将所得赏赐分给了宗族乡人。朱棣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时,姚广孝被任命为监修,后来又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其才学由此可见一斑。
在朱棣数次出塞北征时,姚广孝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永乐十六年,八十四岁的姚广孝病重无法上朝,但仍住在庆寿寺。朱棣多次前往探视,二人交谈甚欢。姚广孝提出释放因涉及朱允炆失踪案而被关押了十余年的溥洽。朱棣答应了这一请求。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辍朝两日以示哀悼,并赐葬房山县东北。姚广孝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歌,曾得到宋濂、苏伯衡的称赞。他的著作《道余录》虽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史学家李贽在《续藏书》中高度评价了姚广孝对国家的贡献:“我国家二百余年来休养生息,皆有成祖与姚少师之力也。”这不仅是对姚广孝个人的赞誉,也是对他所贡献的智慧与努力的肯定。
洪熙元年,朱高炽下诏让姚广孝配享成祖庙庭,这是对其一生贡献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