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封兴旺了近三百年 后世分封为什么会出问
中国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是一段深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时期。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索这一制度的奥妙。
回溯我国古代的演进历程,我们经历了原始氏族时期、部落邦联制时期、封建时期以及帝制时期。其中,周朝的分封制被誉为封建期。秦汉以后虽以郡县制为主导,多数情况下分封并存,但实封往往会引发混乱。
为何周朝的分封能繁荣近三百年,而在帝制时期,实封却像是被诅咒一般,屡屡引发问题?例如西汉、西晋等朝代即是明证。
西周的分封制度独具特色,其涵盖了多个异姓诸侯国,如殷姓、姒姓等。在帝制时期,分封的对象多为皇族血亲。为何亲缘关系在分封制的实施中,竟不如异姓那么稳固呢?
我们来深入理解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差异。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封建制是授权管理模式,诸侯代行天子之权,其政权架构类似于缩微版的中央。而郡县制则是垂直管理模式,由中央对地方直接行使治权。
封建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但治理权在诸侯。一开始,诸侯能尽义务向天子缴纳租税和贡品,但后来这些义务逐渐被忽视。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但其规模受到控制。
相较之下,郡县制下,天下所有财产归中央、归皇帝,地方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地方财政由中央直管,军队也归中央统一指挥调配。
那么,为何西周早期能够成功实施分封制,而在帝制时代却频频出现问题呢?
分封制其实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对环境适应的自然萌芽。到了帝制时代,中国已形成统一的政治圈、经济圈和利益场,局部与中央、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分封制的“多极社会”形态必然导致核心丧失,加剧矛盾的复杂化和冲突。比如吴楚七国之乱,在西周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冲突。但在帝制时代,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交集增多,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分封制的政治环境在帝制社会中也显得不太适应。西周的分封本质上是周天子开出空白支票,让各部落联盟“自主创业”的模式。而帝制时期的分封则往往演变成割天子的肉,对皇权和中央集权构成利益伤害。
西周初期的经济模式以庄园经济为主体,适应了当时的经济落后状态。然而到了帝制时期,农耕经济已经十分发达,新兴地主阶级成为主导力量。分封制下的庄园经济模式与农耕文化产生了矛盾,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分封制在帝制时期的问题并非仅仅在于制度本身,更在于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和不适应。要深入了解这一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分封制下的军事外向特性及其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
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以其独立的军事力量,替周天子开疆拓土,刀锋向外。这种分封制下的军事外向型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武装的独立性,进而可能发展为军阀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尽管分封制在西周时期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制度在帝制时期却如同一把双刃剑。环境的巨变使得分封制从一种适应环境、服务中央集权的制度,演变成了割肉式的自戕。
为了彻底瓦解分封制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诸侯国虽然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与郡县制并轨的管理模式,诸侯国君仅仅是地方的“食客”。这种转变将分封制转化为“虚封”,有效削弱了其对中央的潜在威胁。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历史一次次证明了分封制必然会戕害中央政权,甚至周王朝最终也亡于分封,但分封制为何始终死而不僵呢?
这与中国始终不变的宗法思想有关。从原始部落到夏商的部落邦联制,再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秦汉之后的帝制时期,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家国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正是宗法思想的体现。我们通过一个庞大的概念——天下,通过血缘关系逐步分解到个体。每个人以血缘关系构成家族,而家族则是个人实现治国政治抱负的基础。谈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伦关系,也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形态。
正因为这种宗法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老祖宗家国不分,皇帝更是如此。他们难以摆脱以亲缘关系维护政权稳定的思维窠臼。这种思想基因一直保留至今,也是分封制虽然带来多次戕害效应,却始终无法彻底消亡的原因。
西周虽然已经灭亡了两千年,但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分封制却一直保留到清王朝灭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分封制的顽强生命力。尽管历史一再证明分封制的弊端,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影响下,这种制度始终难以被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