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三次落榜,他是如何成为一代名臣的?
左宗棠:逆境中的才子与忠臣的传奇生平
在历史的尘埃中,许多伟大的灵魂历经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其中一位被后世诟病的同时又备受赞誉的人物便是清末名臣左宗棠。今年,正值左宗棠逝世130周年,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
左宗棠的一生可谓坎坷不断。年轻时的他曾三次赴京赶考,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尽管屡遭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每一次的挫败都让他更加深入地思考国家大事,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
道光十三年(1833年),22岁的左宗棠首次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尽管落第,但他结识了好友胡林翼,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志趣相投,常常彻夜谈古今大政,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
落榜后,左宗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燕台杂感》八首。诗中透露出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即使身处逆境,也未曾放弃梦想。
在进京期间,左宗棠的新婚妻子周诒端因担心他的病情而忧思成疾。尽管事后得知是谣传,但当时的交通不便使得周诒端落下了病根。
左宗棠二度进京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次,他住在铁门周华甫家。北京西城区的铁门胡同,便是他当时居住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这次进京的他真的病倒了,加之思乡之情,使得他在京的日子颇为艰难。
尽管左宗棠在会试中自我感觉良好,但最终因名额问题而落选。这次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返乡继续准备第三次科考。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这一年,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对联,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大事操心。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再次抵达京城,依然住在铁门周华甫家。这次赶考之前,他致力于研究古今地理沿革,并绘制全国地图。尽管他并没有认真准备科场应试题目,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朋友们喝酒游宴之余,也不忘谈论国家大事。
最终,左宗棠再次落榜。但他的坚韧和毅力让人敬佩。除参加科考之外,他还为给守寡多年的岳母申请旌表、参加实录官考试。前前后后在北京待了一年多,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才回到家。
尽管屡遭挫折,但左宗棠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斗志。他的忠诚、才华和毅力最终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中兴四臣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一席之地。他的生平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逆境中坚持信念,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京城困顿与逆境中的左宗棠
道光十八年,左宗棠因盘缠不足而被迫向同乡陈尧农借款。因家中一时无法凑齐款项,左宗棠只得求助于友人周汝充,暂时缓解经济压力。欠周汝充的债务未能如期偿还,左宗棠只好写信表达歉意。在这困厄之中,他的心境无比沉重,甚至因此决定放弃会试。人生似乎陷入低谷,落第、缺钱、重病缠身,使他感到“心绪极其无聊”。
科场的失意,让左宗棠无法沿着传统“正途”进入社会的高层,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志向和才干。早在十八岁时,他即被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以国士之礼相待。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更是对这位弟子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这些名流的赏识与推崇,让左宗棠在逆境中感受到一丝温暖。
更令人钦佩的是,连赫赫有名的陶澍这样的封疆大吏,也以一代名臣的身份主动提议将自己的独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林则徐也对左宗棠抱有极高的期待,两人曾彻夜长谈,就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深入交流。林则徐更是认定左宗棠是“西定新疆”的不二人选,将自己在新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他。在临终前,他还多次向人夸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并多次推荐他。
真正的考验在于1852年。那年,长沙被大军围攻,省城危在旦夕。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在友人郭嵩焘的劝勉下,接受了湖南巡抚的聘请,投身保卫大清江山的战斗。在这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他缒城而入,将所有的军事重任悉数承担。他昼夜不停地调配军粮、处理文书,提出的多项建议都被迅速采纳并实施。终于,他的努力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而无法攻克,最终撤围北去。这也标志着左宗棠一生的功名由此开启,他的才华与勇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逆境中,左宗棠展现了他的坚韧与才华。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困境都使他更加坚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并非终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正是这种逆境中的坚持与努力,成就了后来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