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唐代西域女子妆容:唐朝女子如何化妆
新疆重现古代西域女子的妆容魅力
近日,新疆吐鲁番市的阿斯塔那墓群正在进行考古挖掘工作,此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中,包括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绢画、生动逼真的女舞俑和仕女俑等,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西域女子的妆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古代西域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考古人员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老年妇女尸体,她的双眉如柳叶般细长,色泽依旧如新。在鄯善县苏贝希古墓、温宿县包孜东古墓以及洛浦县山普拉古墓中,也发现了用于描眉的眉石和石眉笔。这些珍贵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西域女子对眉部的精心妆扮。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画眉之风更是日益盛行。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文物中,那位正在下棋的贵妇人和旁边的侍女们的眉型描绘得又黑又宽,反映了当时描绘阔眉的风尚。女舞俑的眉形则呈现出一字形状,浓密、平整、简洁,宽窄适度。
除了画眉,古代西域女子还善于用“花钿”来掩瑕。花钿是一种额饰,用色纸、鱼鳞片、金箔、丝绸等多种材料剪成花样粘贴而成,也有直接在额头上用颜料描绘的。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桃花形、梅花形、菱形等,颜色丰富多彩。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绢画中的女子,额际间贴的翠绿的菱形花钿十分醒目。唐代西域女子还喜欢在额头涂画黄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妆饰风格。这种妆饰随着文化的交流渐渐传入中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出土的唐代绢画《乐舞女图》中的仕女,身穿回鹘式翻领彩金锦窄袖服装,头梳高耸的发髻,额上描绘的黄色圆晕清晰可见。而屏风画《仕女图》绢画和彩绘女舞俑所表现的仕女和舞女,面部还有一种特殊的面饰——斜红。这种妆饰在女子太阳穴部位各画一条红色弯弯的新月形,有的还故意描绘成残破状,宛如白净的脸旁平添了两道伤疤。
这些独特的妆容风格,展示了古代西域女子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这次的考古发现,我们得以窥见古代西域文化的辉煌和多样性。而这些传统的妆容技巧,也为现代化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