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权的时候,为什么特别重用汉人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清王朝逐渐显现出一种微妙的变化。在初期,满人的贵族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掌控了朝廷的核心权力。中枢高官满人的身影占主导,满人在朝廷的地位可谓是显赫一时,而汉人则往往被排斥在外,连为其服务的资格都难以获得。这种政治体制和用人策略明显偏向满人,一直受到皇帝的坚决维护。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清王朝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那些曾经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满人贵族相继离世,他们的后代往往缺乏才华与学识,逐渐沦为了纨绔子弟。相比之下,汉人的素质和能力逐渐受到重视,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在战乱的年代里锻炼成了军中领袖。满人的整体素质下降,其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的表现往往依赖汉人,而那些子弟早已沦为无法担当重任的“老爷兵”。
到了晚清时期,这种趋势更是愈演愈烈。八旗子弟沉迷于遛狗斗鸡、戏院茶楼的享乐生活,依靠祖上的功劳坐享其成。面对这样的局势,满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心知肚明。她垂帘听政后,面对如太平军等内忧外患的挑战,身边的亲贵们除了妄自尊大便是懦弱无能,真正有才华、能够安邦治国、统兵作战的满人官员已经寥寥无几。
早在湘军攻占武汉之后,皇帝曾对汉人的成就表示惊讶。他一度想任命汉人曾国藩为湖北巡抚,但遭到了身边满人的反对。满人的担忧不无道理——万一这些汉人官僚势力壮大,拥兵自重,大清的江山岂不是岌岌可危?这种对汉人权力的戒备心理在慈禧心中也有所体现。
尽管如此,历史的车轮不断推进,时代的变迁也悄然来临。在满人贵族逐渐腐朽的汉人精英们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在战争的洗礼中成长为杰出的军事领袖和政务精英。他们的出现和崛起,为满清王朝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虽然统治者对汉人权力的扩张心存戒备,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汉人的才华和能力无疑为满清王朝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