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葬时十三口棺同时出城 棺材里放着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将相的墓葬总是伴随着无数的传说和谜团。当我们谈及这些传奇时,不得不提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疑冢。疑冢,是帝王将相为了防止盗墓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便是与朱元璋的疑冢有关的一段神秘往事。
据说,在朱元璋离世之时,他的墓葬展现了一种特殊的景象——十三棺出城门。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无稽之谈。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有史可证。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中,便记载了朱元璋下葬当天的情景:“各门下葬”,这无疑是疑冢的一种表现方式。而所谓的各门下葬,实则是一种障眼法,是秘葬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反盗墓。这种手法,在我所著的《中国人盗墓史》等书中也有所提及。
深入探究之后,我发现这其中似乎隐藏着更为蹊跷的秘密。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墓位置早已为人所知,那么这种反盗墓的手法究竟是为了给谁看呢?结合朱元璋死后嫔妃殉葬的事实,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装的都是这些殉死的后宫美女。
殉葬制度,是秦汉以前的一种残忍的丧葬制度。那时,死者的妃妾新侍会被活杀,以便在阴间为死者服务。在朱元璋的时代,这一陋俗被废除了一段时间后,却又被重新采用,甚至到了后来,连藩王都有殉人。比如郢靖王朱栋的墓被盗后,发掘人员发现了殉葬的遗骸,她们都是年轻的女性,由于年纪尚轻,骨头已经腐烂,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年轻的女子应该是朱栋生前美丽的妃侍,她们的死亡显然是非正常的。
再说回朱元璋。在皇太子早逝的情况下,他依照传统礼制,立朱标的大儿子、长孙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大位,称为建文帝。他遵循遗诏,依照古制,将朱元璋生前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处死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也随之丧命。关于这些活人的死亡方式,一直是个谜。根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的记载,她们应该是被吊死的。
在那场悲剧中,两个来自朝鲜选进后宫的美女也未能幸免。其中韩氏临死前哭喊,“妈妈,我去了!”未等她把话说完,太监就抽去了她脚下的小床。其惨状不忍细想,连后皇帝都看不下去。后来的皇帝果断地废除了殉葬制度。尽管朱祁镇当皇帝时曾被瓦剌俘获,这是他的一大耻辱,但废除殉葬使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历史形象。
《·英宗后纪》对他的评价是,“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至于给朱元璋殉葬的人数,史上并无确切记载。但明末人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中提到,“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这些殉葬者的家属后来得到了表彰和封赏。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被称为“朝天女户”。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帝王墓葬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殉葬制度的残忍与无情。在追求历史的真相的我们也应该铭记这些因为制度而失去生命的人们,珍惜生命,珍视和平。介绍南京孝陵的神秘面纱:十三城门抬棺材背后的传奇故事
随着一阵微风的轻拂,似乎带出了历史的气息。今天,当人们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时,可能仍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神秘氛围。这一切,都源于一段关于孝陵的传说——十三城门抬棺材的奇异景象。
在古代,孝陵的殉葬制度无疑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想象一下,那么多的殉葬者,他们的离去伴随着无尽的哀思和庄重。确实,这些殉葬者需用棺材妥善装殓,然后陪葬于孝陵之下。而这殉葬的人数与神秘的数字“13”有着不解之缘。这一数字似乎为这个场景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么,为何在下葬那天,要从十三城门朝外抬出棺材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朱元璋出殡那天,南京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想要亲眼目睹这一盛大场面。但由于朝廷的“清街”命令,他们只能远远地观望。无数的棺材从十三座城门抬出,人们开始传诵这一奇景,于是便有了“十三城门抬棺材”的传闻,这也逐渐成为了南京的一大奇异现象。
这些棺材,究竟装载的是何人呢?是虚假的殉葬者,还是真正的嫔妃?至今,我们仍无法确定。或许,这一切的答案都隐藏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考古学家的发掘与解密。
如今,当我们站在南京的土地上,不禁会想象那些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或许在某个角落,还能感受到那些殉葬者的气息。而这段关于十三城门抬棺材的传说,已经成为了南京历史的一部分,永远地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考古学家能够揭开这一历史谜团的面纱,为我们展现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而在此之前,我们会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继续传承和讲述这些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