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除了杯酒释兵权外,他还对哪些将军做了
谈及历史上的典故,我们皆知陈桥兵变等著名事件。在文学家冯梦龙的记载中,却有一段更为神奇的故事,其神奇程度远超过前述事件。
大宋初创之际,宋太祖赵匡胤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管束那些功高威重的将军,以防止他们危及新到手的皇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变迁,大宋所面临的挑战既有与大汉天子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独特的差异。与刘邦相比,赵匡胤的心眼并不如那么多。起初,他并未对武将们手中的兵权过于在意,他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治天下”的军师赵普提醒太祖,必须防范那些手握重兵、威望甚高的将军。“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兵权”,这是赵普为太祖制定的十二字方针。这并不是因为赵普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历史上军阀扳倒皇帝自己称帝的事情屡见不鲜。赵匡胤本人就是从别人手中夺得天下,他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当时的情况下,危险主要来自两拨人,一拨是势力强大、有自决权利的节度使,另一拨则是赵匡胤曾经的角色——手握亲兵统领大权的殿前都点检。
我们先说说殿前都点检。这个名称和职位的首创者是后周世宗柴荣。亲军、禁卫,每个皇朝都有,但殿前都点检的地位特殊,其职责是负责京师守备和宫廷宿卫,目的是保卫天子安全。柴荣觉得以往的禁军不足以确保政权不受侵犯,于是下令重新招募并扩大这支特殊部队,进行更严格的训练。这支装备精良、地位特殊的武装力量,其统帅权力极大。陈桥兵变的前一年,赵匡胤曾担任此职务,这职位可以说是篡夺皇权的近水楼台。
节度使这一职务大家也很熟悉,原本是朝廷旌节统一调度指挥的象征,但实际上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势力的崛起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主弱臣强。对于赵匡胤来说,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提醒他必须严加防范节度使等军阀势力。赵普的提醒让赵匡胤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回顾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再也无法坐视不管了。随后便上演了颇具传奇色彩的“杯酒释兵权”桥段。,超等一大批高级将领主动交回兵权,而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从此不再有人担任。
“杯酒释兵权”之所以颇具传奇色彩,是因为在后人看来,赵匡胤这一招玩得轻松巧妙。但实际上,赵匡胤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了收回兵权,他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几杯酒。他承诺给这些将军们良田、豪宅和妙龄美女,甚至将自己的儿女与这些将军联姻。
当一切如愿以偿,天下逐渐平静下来,赵匡胤的内心却愈发不满。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并不值得,于是他开始策划第二幕戏——“灌醉掏银子”。
冯梦龙的《智囊》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赵匡胤在收回兵权后,又担心这些将军们积蓄的财富太多。他邀请这些将军们喝酒,酒酣之际,宣布了他们的子弟将继承他们的财富。第二天,这些将军们如数上交财产。赵匡胤的这一举动真是令人叫绝。他成功地用智慧和策略收回了兵权,同时也成功地让人们意识到了权力的代价和责任。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赵匡胤的智谋和决断力也揭示了权力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这个时刻,太祖赵匡胤的一纸命令传遍了宫廷内外,他要求各位将军的家人来领回他们醉得不省人事的亲人。将军们的儿子们急匆匆赶至宫禁之地,看到父亲瘫软如泥的模样,不禁心急如焚,连忙扶起准备带回家。
就在太祖发话了。他的话语犹如晴天霹雳,让在场的人们为之愕然。太祖对将军们说道:“各位别急,先别走。你们的父亲在朕面前已经答应过,每人向朝廷捐献一亿(文)作为贡献,你们可不能食言。明日一定要送到朝廷府库。”
第二天,将军们酒醒后,首先询问的不是他们在圣上面前的表现是否有失礼仪,而是直接问儿子们:“皇上昨日有没有让我捐献一个亿?”将军们对于酒宴上的谈话已经毫无记忆,但他们都清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道理。如果不兑现承诺,那就是欺君之罪。
无奈之下,各家将军只能紧急筹措资金,抵押借贷、卖房卖地,竭尽全力凑足一亿文钱,送往朝廷府库。赵匡胤以一场酒宴的欢畅,巧妙地从将军们手中收回了他想要的收兵权的成本。这一事件让所有人深刻体会到:占便宜,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每一次看似轻松的获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代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理智,以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
这场酒宴上的承诺与兑现,不仅展示了太祖的智慧和权谋,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对权力的无奈。在权力的面前,即便是英勇的将军也难以抵挡其诱惑和压力。这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让人在品味文字的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