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下扬州的历史真相
奇技网研究并整理了关于“隋炀帝三下扬州的历史真相”的信息,与广大网友分享。
一直以来,关于隋炀帝和琼花的故事被描绘得十分生动,大多出现在明清以后的小说中,如《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中关于隋炀帝看琼花的虚构情节,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正史记载,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实际上,在隋炀帝死于扬州之前,琼花还未出现。琼花的盛开始于宋代,而描述扬州琼花的第一人是宋代诗人王禹偁。他所在的时代距离隋炀帝死亡已有378年之久,因此隋炀帝不可能在扬州看到琼花。
那么,隋炀帝来扬州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看美女?虽然这种说法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幼稚之处。身为帝王,他还需要专门兴师动众来扬州看美女吗?如果真是这样,早就送来皇宫了。那么他三次来扬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杨广早年在扬州担任了10年的总管,因此对扬州有着浓厚的情感,这确实是他一再前往扬州的重要原因。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去三次。
杨广在灭陈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在扬州开挖连接淮河与长江的运河山阳渎,用于运输战略物资。杨广作为晋王,实际上是名义上的统帅,实际统帅是文帝派来的宰相高熲。六朝在江南割据近年,导致大江南北各方面的差异很大。隋朝必须消除政治与文化差异,建立新的统一。隋文帝灭陈后推行“关中本位政策”,对江南人士采取了排斥鄙视态度,导致江南地区一直不稳定。
在此背景下,杨广在担任扬州总管期间,注重招抚而非血腥镇压叛乱。他广泛收纳江南人士,缓和了南人的敌对情绪。他对自视正统的江南文人优礼有加,尊崇宽大。为了更好地拉拢江南人士,他甚至效法东晋着名宰相王导,“言习吴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吴方言。杨广还是江南宗教的保护者,他曾亲自聆听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讲经说法,并与之建立深厚的师徒关系。这些举措反映了杨广政治上的成熟和极高的政治素养与政治手腕。
正因为这些举措,杨广在兄弟中的声誉与日俱增,皇帝和皇后对他特别钟爱。杨广后来虽然采取了极端手段夺取皇位,但他确实为隋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不仅被载入史册,也成为后世研究和的焦点。隋炀帝,这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被无数人过,不必再详述。
他主持开凿的运河,虽为他带来千古骂名,但唐宋时期已有公正评价,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便是一例。人们并非全都被误导。关于他修河后大肆玩乐的说法,确实存在。但炀帝下江都仅仅是为了玩乐吗?
《隋书》记载,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的第二天便发布了巡历淮海的诏书。他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的直接主观目的,确实是为了大规模巡游。他实际上是将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与巡游江都三件事综合考虑的,每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目的。
炀帝特意带上陈后主的遗孀沈婺华,显然是为了联络南人感情,单纯的游玩似乎无法解释这一举动。杨广来到江都,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大赦江淮以南,免除租赋;接着,他纳陈后主之女为贵人,并将陈皇室子弟从流放地召回,随才任用。
每次出行,炀帝的羽仪仪仗队之庞大令人震撼,这也被指责为过于荒唐。此举不仅是为了展示大隋的威仪,更是为了加强南北文化交流,促进南北人士的融合和团结。他的大型精美羽仪让江南士人心服口服,具有文化巡礼的性质。
第二次巡行江都时,炀帝为这次出行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在江都兴建了规模宏伟、装饰华丽的宫室,并适时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抚慰上。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他提高江都的行政地位,使其成为南方的政治中心。炀帝在江都期间,竭力拉拢南方籍将领,营造出一种南北一体的氛围。他围绕着巩固后方,调动一切力量准备东征高句丽这一中心工作忙碌了一年。
隋炀帝的事迹并非全是英明之举。他接二连三的大役让人民疲惫不堪,三征高丽更是耗尽了国力。国内反叛、政治失控、边疆不稳,朝野离心。这是隋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隋炀帝一生荣辱的转折点。
第三次下扬州时,他在毗陵、会稽建造宫殿,为逃奔江南做准备。运河上的龙舟水殿被叛将烧毁后,他又下令重新制造。从此,隋炀帝的形象逐渐黯淡下来。他的三次下扬州,从安抚江南、炫耀功业到最后的逃命之旅,都反映了他的命运与抉择。
自古至今,隋炀帝一直被说成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帝王。这或许是一种无奈,因为在他身后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历史背景和行为动机时,或许能更全面地评价他的功与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