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朝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描绘的自然景色与蕴含的人文情感交融,让人陶醉。让我们一同领略这首诗的魅力,从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创作背景等方面细细品味。
一、诗歌全文及赏析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振翅飞向蔚蓝的天空。窗外是西岭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门前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驶来的船只。
二、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764年,即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暂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社会逐渐安定。诗人心情愉悦,以即景小诗的形式捕捉草堂周围的春色,将情感融入自然景中。
三、艺术特色
1. 色彩对比与动静相衬: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鸣叫的黄鹂与飞翔的白鹭,动静相映,构成和谐的画面。
2. 空间布局与意象层次:诗歌由近及远,由黄鹂的鸣叫开始,逐渐展开到白鹭的飞翔、西岭的积雪和东吴的船只,构建出立体化的空间层次。四句诗呈现四幅独立画面,通过“窗含”“门泊”的视角转换,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3. 语言凝练与对仗工整:四句诗全用对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体现绝句的严谨格律。数字“千秋”与“万里”的夸张运用,强化时空意境,暗喻社会的安定与交通的恢复。
四、主题深掘
此诗表面写景,实则蕴含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黄鹂、白鹭等意象展现初春的生机与活力,折射诗人暂得安宁的愉悦心境。“千秋雪”与“万里船”象征自然与历史,暗指战乱平息后商贸的复苏,追忆盛唐的余韵。
五、后世评价及影响
这首诗被誉为“句句如画,字字生辉”。其色彩运用与空间构图对后世诗歌及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甚至被比拟为“印象派画作”。诗中未直接写“春”,却通过视觉、听觉的联动,精准传递春日气息,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的世界。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诗歌,展现了初春的鲜活生命力与诗人的愉悦心境。它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及后世评价都为我们揭示了这首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