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公元228年,蜀汉北伐之战打响,目标是攻取曹魏。在选人任将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了备受他赏识的参军马谡为先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在街亭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导致军队陷入困境。最终,马谡的军队被围困并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痛心疾首,上表请求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并降级三等,同时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一事件被称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尽管这个故事广为人知,但其实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马谡是否真的被诸葛亮处死,这一点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三国志》中的不同篇章对此有不同的记载。
对于马谡是否应该被处死,也有不同的看法。虽然马谡的失误导致了重要的街亭失守,但历史上的战争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是著名的将领也不敢保证从不失败。是否应该处死败军的将领,需要深思。
人都会犯错,应该给犯错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马谡的结局如何,是应该被处死,还是得到宽宥,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探讨。
既然马谡可能不须斩首,而诸葛亮内心也并未欲其性命,那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孔明坚定选择斩杀马谡呢?或许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回答中寻找答案。
在马谡被处决之后,蒋琬赴汉中,向诸葛亮提出了疑问:“丞相,天下尚未安定,战事频繁,难道不应该珍惜如此人才吗?”面对这样的质疑,诸葛亮的回答令人动容。
他眼中含泪,悲伤地陈述了十六字箴言:“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这句话的含义深重。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过去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关键在于军纪严明。
现今天下大乱,四海分裂,战争连绵不断。如果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放弃军法,那我们又凭什么、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为了严明军纪,依法治国,诸葛亮的决定虽痛苦,却是被逼无奈。他的泪斩马谡,既是对法规的坚守,也是对失去人才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