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非要蛊惑明英宗亲征,背后是什么原因?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挥军入侵边境。不同于前辈的孤军奋战,他却以朝野官员的半壁江山为后盾,声势浩大地出征。这场出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旅游,而非御驾亲征的豪情壮志。土木堡之战的结果,是明英宗被俘,王振也失去了生命。对于这场土木之变,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王振身上,认为是他怂恿明英宗亲征所致。
回顾王振的生涯,他在永乐年间入宫,凭借善于伺察人意的特点,颇受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侍奉皇太子。在明英宗早期,因为有张氏和三杨的存在,王振无法大展拳脚。随着太后的病逝和三杨的离世或辞职,朝内只剩下一个年迈的个体,再也压不住王振了。
王振与瓦剌之间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为了获利,王振曾让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以良马作为回报。虽然无法证明王振是瓦剌的间谍,但此人从未以大局为重,而是以个人利益为先。瓦剌自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乐于朝贡,每次都能满载而归。随着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王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引发了瓦剌的不满,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在王振眼中,瓦剌不过是小打小闹,对边境进行掠夺罢了。因此他认为让明英宗亲征可以震慑瓦剌。他建议英宗效仿老朱家前辈亲征的榜样,留下美名于青史。这样,他可以继续扩权,增强在朝中的影响力。然而从根本而言,王振的说辞和蛊惑确实打动了明英宗,明英宗渴望大展拳脚,有所作为,而并非考虑王振的未来。他与朱元璋父子相比,觉得自己差距不小,甚至与父亲相比也未能超越。因此他希望借此机会证明自己,留下自己的辉煌一页。
然而历史并未如王振所愿。明英宗亲征的结果并非震慑瓦剌,而是遭遇了土木堡之变。这场战役让明朝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使得王振的名声受损。或许王振在生前并未料到这一结果,但他的决策确实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故事
- 王振非要蛊惑明英宗亲征,背后是什么原因?
- 揭秘慈禧墓被盗时怪事不断:棺盖竟是七星板-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筹集北伐而是筹集
- 曹操的粮食中有人肉是真的吗 到底是谁出的这个
- 他因为说了刘备而被流放 他究竟都说了什么
- 平西王吴三桂晚年为何发动叛变?
- 古代龙袍不洗为什么不会臭呢 事实证明是我们想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5万人 蜀汉为什么就一蹶不振了
-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 戚夫人真的不值得同情吗
- 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是什么?韩氏是如何两次
- 历史上最厉害的奴婢,卫媪为何留名青史?
- 西晋文学家陆机写的《猛虎行》表达了什么心情
- 石崇是西晋的大富豪,为何皇帝要除掉他呢?
- 贞观四年之后,唐朝太上皇李渊的待遇为什么越来
- 河姆渡文化的人种属于什么人种?他们的生存方
- 三藩之乱的藩王的实力这么的强 为什么最后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