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和韩国相比 秦惠文王为何难以抉择
对于巴蜀文化充满兴趣的朋友们,今天有幸跟随风趣的笔者,一起探寻古代巴蜀地区的一段历史风云。
公元前316年,蜀国与之间的纷争愈演愈烈,双方互不相让,于是纷纷找到秦国请求裁决。那时的秦国,早已野心勃勃,意图将蜀地纳入自己的版图。秦惠文王对此犹豫不决。伐蜀之路困难重重,秦国与蜀地之间路途遥远,地形险峻,交通不便。更为棘手的是,韩国正伺机攻打秦国。
秦惠文王面临两难选择:是先解决眼前的韩国之患,还是远征蜀地?朝廷之上,张仪与司马错各执己见。张仪主张先攻韩国,他认为攻下三川即可逼近周王室,周天子可能会献出九鼎,这将大大推动秦国的霸业。
司马错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他认为蜀地虽为西僻之国,但攻之易如反掌。得到蜀地,不仅能扩大秦国的疆域,更能获取丰富的资源,富民缮兵。而且,攻打蜀地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反而可能赢得平定动乱的好名声。
秦惠文王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那一年十月,蜀地归秦。这一举动并未在列国间引起太大波澜,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蜀地对秦国的战略重要性。
后来,蜀地成为秦国的大粮仓,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资源。更重要的是,蜀地为秦国开辟了攻打楚国的第二条道路。三十多年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蜀地出发攻入楚国的黔中郡,迫使楚国让出汉北和上庸之地。
秦惠文王去世后,其子继位,虽驱逐了张仪,但秦武王的野心并未减小。他下令攻打宜阳,成功定三川,进入洛阳。在洛阳,秦武王见到了九鼎,一时兴起举行举鼎比赛,却不料因此受伤而死。或许,这就是秦武王太过急切付出的代价吧。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而巴蜀之地的重要性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仿佛告诉我们:只有明智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才能在纷争大势下站稳脚跟,走向辉煌。
历史故事
- 巴蜀和韩国相比 秦惠文王为何难以抉择
- 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要扛着大旗 扛旗手身边为什
- 祭遵:杀皇帝家仆,后来还名列"云台二十
- 古代的皇后只有一位吗 其实可以同时存在两个或
- 守城将领凭借草色异常就破了攻城战术,连曾国藩
- 李世民为什么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 看看她背后的
- 古代皇后作为后宫之主 皇后到底有什么作用
- 古代诛九族的时候 被连累到的亲人为什么不逃跑
- 盘点三国时期的四个美女,结果下场一个比一个
- 康熙的三个皇后寿命那么短 为何其他妃子都很长
- 古代的滴血认亲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滴骨认亲和滴
- 许褚和吕布不分胜负,为何却打不过关张二人呢
- 斧钺如何成为天子兵器,一直延续到清朝,长盛
- 苦熬了15年的太子,52岁才登基,由于太过兴奋,
- 马超投靠刘备之后,边疆都有谁来镇守呢?
- 杨朴:一生隐居在农村,不愿为官的布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