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澶渊之战简
澶渊之战,又称宋辽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五代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宋方为了寻求和平,向辽提供助军银帛,从此双方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这场战役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局面。
统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南下攻宋。他们先是在瀛州俘虏了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辽军在淤口、益津等地屡次战胜宋军。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更是攻入望都,俘虏了宋副部署王继忠。到了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时,他们的军队已经攻占了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等地,兵临澶州城下。此时的宋廷震动,双方隔河对阵。辽军主将萧挞凛在一次战斗中误触宋军伏,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与此王继忠出面调停,主张南北议和。他向宋真宗致书,表达了辽方希望息民止戈的意愿。宋真宗也回应表示愿意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使者频繁往来,最终促成了澶渊之战的和平落幕。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宋朝在灭亡北汉后两次伐辽的失败,对宋君臣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部分人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再也不敢轻易提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宋军的精锐力量在这两场战争中损失殆尽,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为了抵御辽军的进攻,宋朝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筑堤储水,设置堡寨,实行消极防御的策略。这反而束缚了宋军的手脚,将他们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雍熙三年(986年)十一月,辽军乘胜南下。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在望都击败了宋军,进屯滹沱河。随后,辽军数万渡河进攻瀛州,与宋军在君子馆展开激战。这场战斗以宋军大败告终,死伤数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辽军乘胜追击,攻占了深州、祁州等地,给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场战役中,辽军的进攻势头猛烈,而宋军则经历了从进攻到防御的转型困境。通过议和使者的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了这场漫长的战争,为双方人民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