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身为三朝老臣 张廷玉最后为什么会被抄家
深入张廷玉:一位三朝老臣的荣辱兴衰
对于尚未深入了解张廷玉的读者,本文将带您走进他的世界,他的辉煌与挫折。张廷玉,这位在康雍乾盛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老臣,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经典影视剧《王朝》中,张廷玉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一位忠诚耿直的大臣,为雍正新政的顺利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群臣的楷模。
历史上的张廷玉,确实是大清鼎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是康雍乾三朝的股肱之臣,更是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我们熟知的《》及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大清会典》,均出自他手,他的贡献可谓卓越。
张廷玉历经了大清的最鼎盛时期——“康雍乾盛世”。其中,康熙奠定基础,雍正锐意革新,而乾隆则享受其成。特别是在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张廷玉作为雍正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雍正临终时,更是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之一,并下遗诏将来配享太庙。
放眼雍正时期,张廷玉与怡亲王(十三爷)并肩作战,是雍正的左膀右臂。他忠诚于雍正,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配享太庙虽然吃的是冷肉,但这份荣誉是饱读圣贤书的士子们一生的追求,而张廷玉做到了。
这位三朝老臣的晚节却因配享太庙这件事不保。这一切还要从乾隆送给张廷玉的一首诗说起。
乾隆十四年,七十六岁的张廷玉身体状况堪忧,据史料记载,他已满嘴无牙,出行需人扶持。在一次君臣闲聊中,乾隆询问起他的身体状况,张廷玉趁此机会提出了告老还乡。
张廷玉心怀回家乡、光耀祖宗的想法,但退位让贤并非他一人说了算,还需乾隆点头同意。乾隆皇帝性情“假性情”,善于揣着明白装糊涂。当张廷玉提出退休时,乾隆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头下了一道谕旨,表面上是尊重张廷玉的意愿,实则将选择权交给了对方。然而张廷玉并未按照乾隆的逻辑行事,他直接询问配享太庙的事是否能一并批准。这引发了乾隆的不满。虽然乾隆最终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并写了个字据——那首开篇提到的诗,但张廷玉此举已经惹恼了乾隆。
或许张廷玉并没有意识到乾隆心中的微妙变化。在乾隆看来,张廷玉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尽管乾隆最终破例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并允许他配享太庙的荣誉但他心中对张廷玉的不满已然种下。张廷玉的晚年生活虽然得到了皇帝的恩赐和礼遇但在君臣关系上却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张廷玉的荣辱兴衰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在此,我将为您解读一段深沉而富有情感的叙述,它描绘了一位年迈的臣子向君主诉说的场景。
你扶老携幼来到我面前,跪地诉说,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哀愁。你的眼神让我心生恻隐,你的言辞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你引述先皇的遗诏,期待我能给你一个公正的说法。我明白,作为儿子,我怎能忽视父皇的意愿呢?
你即将离去,我允许你像刘伯温一样安享晚年,并有机会配享太庙。我担忧你是否会遭遇魏征的命运,不愿唐太宗的悲剧再次重演。我对自己是否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表示疑惑,但我们的君臣情深,不必评价,留给后人评说吧。
张廷玉,你不该犯下那低级的政治错误。虽然我当时对你有所指示,但你似乎并未完全理解我的意图。你的儿子代替你宫门叩头,彻底激怒了我。我认为你对我不够忠心,因为你的行为让我质疑我们之间的感情。于是,我剥夺了你的配享太庙的荣誉。
张廷玉,你在归乡的路上丢失了荣誉,遭遇亲家被抄家的困境。当我长子去世时,你作为他的老师却未能全程参加葬礼,这使我更加怀疑你的忠诚。一气之下,我废除了你的恩典。你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乡,却发现无人迎接,只有家人陪伴你走进老宅,场景凄凉无比。
人生多变,你的亲家朱荃因隐瞒母亲去世的消息而犯事。在古代,"孝道"尤为重要,朱荃的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我再次愤怒,责问你为何推荐这种人为官并与他结为亲家。我收回对你的所有恩赐,并派人监督执行。
张廷玉,你经历了多次折腾,身心疲惫。每日茶饭不思,少言寡语,不久便离世了。我感叹你的才华与晚年的凄凉。真的应了那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其实,我打击你的根本原因并非针对你个人,而是为了打击朋党之风、巩固皇权。你是朝中的老臣,历经三朝,朝廷里不乏你的门生故吏。通过打击你,我自然能够削弱你的门生势力。当你离世后,我却感到悲痛万分,宽恕你的一切过错,恢复你的荣誉。生前的打压与死后的封赏,张廷玉你在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呢?真是伴君如伴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