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转“假语录” 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
关于网传的伪作与杨绛先生的真实言论
午后,随着杨绛先生的离世消息传遍四海,微信朋友圈被各种缅怀与吊唁的文字所充斥。其中,一则假以杨绛之名的百岁感言尤为引人注目,以其“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在人们之间流转,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其间不乏诸多名人、大V的转发与装饰,但这则充满鸡汤味道的语句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呢?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证实,这并非杨绛先生的原话,甚至连手写体也并非出自她的手笔。
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以其淡定和从容走过了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在她寿终之际,恐怕也不会料到,像这样的“被鸡汤”现象会如此盛行。实际上,她的真实感悟,是在《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中展现的:“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前行多远,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这种平和、淡然的态度,才是杨绛先生真实的百岁感悟。
“假语录”从何而来呢?在杨绛先生离世的当日,各大媒体与公众都在尊重她的遗愿,希望以最安静的方式让她离去。但网络上却流传着一段并非出自杨绛之口的伪作感言。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很多名人都有过“被鸡汤”的经历。像张爱玲、林徽因等名人的语录,经常被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冠以名人的头衔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白岩松也曾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他的新书《白说》封面上明确写明了他没有开微博、也没用微信,但网上仍流传着许多所谓的“白岩松语录”。他本人对这些语句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称绝大多数都是伪冒。除了白岩松,莫言、韩寒、马云、李开复等人的“借名”现象在网上也十分普遍。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选择接受,认为“反正这些话本身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歪鸡汤”不仅可能误导人们,还可能损害名人的声誉。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对于不明来源的语句,我们应该进行核实,避免被“假名言”所迷惑。我们也应该尊重名人的意愿,不随意将语句安放到他们身上。毕竟,每个人的言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情感色彩,不应该被随意挪用和解读。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流传的所谓名人语录,我们应该持怀疑态度,进行核实和鉴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名人的思想,避免被“歪鸡汤”所误导。我们也应该尊重名人的隐私和遗愿,以更加理性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们。领悟文字魅力,怀念杨绛与张爱玲的独特风采
深入品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就如同在文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领略那独有的语言魅力。倘若细细揣摩其言辞,你会发觉,一旦遭遇非其本人笔触的句子,立刻就能戳破那层薄如蝉翼的伪装。这种对文字的高度敏感与洞察,让每一位读者仿佛都能成为文学大师,品味字里行间那难以言传的情感。
同样地,张爱玲的作品也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回味无穷。她在阅读《红楼梦》的高鹗续篇时,那独特的感受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种对文学的敏感和深入无疑展现了她的深厚文学素养和独特审美。她的一言一行、一笔一划都透露出对文字的那份热爱与执着。
当下流行的假名歪鸡汤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心灵鸡汤式的名言有着巨大的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而心灵鸡汤因其无害性和普遍安慰作用,成为大众心理按摩的良药。比起在网上浏览简短的名人语录,直接深入阅读名人的原著作品不是更有营养吗?提高辨别力,坚持阅读原著,才是硬道理。华西都市报的张杰记者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杨绛先生。先生的晚年时光里,少有采访和照片问世。幸运的是,有一组珍贵的旧照得以留存。这组照片是张者在2002年拜访先生时拍摄的,当时先生曾“责令”张者妥善保管这组“独家”照片,不得在生前发表。如今,先生已离世,张者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刊登于本报,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与敬意。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一窥杨绛先生晚年的风采,回忆那些与文学相伴的日子。这些照片不仅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更是对文学的一种致敬。让我们继续传承他们的精神,深入品味文字的魅力,怀念那些文学巨匠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