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通过篡位才坐上皇位的 后世人为何很少骂
今天奇秘网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朱棣的深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纵观朱棣的一生,他无疑是古代反王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凭借政治智慧成功将非法政权转变为合法政权,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政权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地位。历史上造反的王爷众多,但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后人习惯将朱棣发动的战争称为“靖难”。这场战争背后隐藏着许多悖论。身为王的朱棣觊觎皇权,以庶的身份夺嫡,以叔父的身份谋侄,这样的行为究竟能算是哪门子的“靖难”呢?
那么,为何后世鲜有对朱棣这场军事行动进行批判呢?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政治手腕。朱棣深知宣扬合法性的重要性,他必须确保这场战争被塑造成正义之战,否则反王的帽子就摘不掉。从发兵的那一刻起,他就暗中推进“合法化工程”,这一工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天下太平。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工程的实施难度甚至比造反本身还要高。朱棣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证明自己的集团是合法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这个工程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他在战争期间指责朝中的奸党,尝试性地指责朱允炆变乱祖制,以此给老百姓打预防针。在夺位以后,合法化工程的重点迅速转向抨击朱允炆改制。上台后,朱棣巧妙地将矛头指向朱允炆的变革,绝口不提其初衷削藩。为何要如此避而不谈呢?因为这恰恰是他造反的根本动因。
朱棣的狡猾之处在于他能审时度势。当初反对削藩时拼尽全力,一旦成为皇帝却成了削藩的忠实拥护者。他成功之后,其他藩王似乎看到了某种可能性,但朱棣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这时如果他再抨击削藩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开国皇帝的行为往往受万夫所指,但站在全新的时代角度审视朱棣的行为却是必要的。他推翻的是大明正统但传袭的是大明的国号,从此皇权在朱棣这一支延续而非太子那一支。窃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开国。
建文四年六月和十月发生了两件事情:朱棣烧毁了大量文件。那么朱棣究竟烧了什么?他的目的何在?他烧掉的主要是建文时期群臣上呈的谋策和封事。这是为了消除那些可能对他不利的证据和言论。有趣的是这种行为与三国时期的曹操颇为相似。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也烧掉了许多书信以安抚人心稳定统治根基。朱棣当众进行这一行为也是为了向众人展示他的决心和行动。
朱棣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手腕的领导者。他成功地将非法政权转变为合法政权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地位。他的行为和策略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朱棣的动机深藏不露,其行动背后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考量。为了清除与朱允炆小儿联络的证据,他采取了烧掉臣子奏章的策略,与此大赦天下,吸纳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可用之臣,这一做法与曹操的手段颇为相似。
深入一层,朱棣意在消除那些记录阴暗面的奏章,以此来抹去自己谋反的痕迹。他的真正目的并非于此。最深沉的动机在于消除朱允炆集团的合法性。
在朱棣的“合法化工程”时,我们发现他紧抓朱允炆违背祖制这一点不放手,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削藩的事实。尽管从朱允炆的性格及现存史料来看,他并未违背《皇明祖训》,但朱棣能找到的唯一攻击点在于《奉天靖难记》中所记载的“虽不设丞相,却将官增至极品”。这部作品的目的在于为朱允炆抹上污点,证明奉天军是王者之师,其中不乏夸大其词的成分。然而即便如此,这仍无法坐实朱允炆违背祖制的罪名。
朱棣的焚书行动显得尤为巧妙。表面上他似乎在给大臣们一个投效自己的机会,实际上却是为了烧光所有朱允炆合法的证据,以便毫无顾忌地给他扣帽子泼脏水。朱棣手下的文武大臣,分为燕王私党和刚刚得到宽恕的朱允炆一党。私党自然会帮助朱棣巩固合法性,而朱允炆一党则因刚刚受惠于朱棣而不敢提出异议。
朱棣靖难成功后第三年派马和进行下西洋的行动。《明史》给出的理由似乎本末倒置。实际上朱棣根本不需要借助郑和船队去找寻建文帝的下落,因为他早已知晓朱允炆的结局。
在与朝鲜建交时,朱棣的口风突变承认了朱允炆的死因。此时的他已经完成了合法化工程,因此不再需要遮掩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朱允炆已经无足轻重了。同时朱棣已经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在国书中向海外国王展示其王权天授的正牌天子身份。他将政治秀表演得炉火纯青,与其他反王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凭借东北一隅星火燎原,最终成功登基称帝。然而历史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正如他的儿子坦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参考《明史》、《明实录》、《奉天靖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