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后北宋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为什么南宋却
在公元976年的那个深秋,召其弟晋王赵匡胤在宫中饮酒,翌日清晨却突然暴毙而亡,享年50岁。这一幕,让后世的人们不胜唏嘘。
影视剧中赵匡胤的形象,总是那么威严而深邃。在他离世后,二十一日,赵光义登基为帝,开启了宋朝新的篇章。当时,赵匡胤的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次子赵德昭年方26岁,四子赵德芳年仅18岁,然而他们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皇位擦肩而过。
赵光义继位后,尽管对弟弟、侄子、侄女都有所加封,展现出一种亲和的姿态,但关于皇位继承的疑云始终未散。据传,赵匡胤在临终时曾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要求传位于其弟。这一传说的真伪我们无从考证,但历史告诉我们,赵德昭和赵德芳在叔父继位后的五年之内,先后早早去世。
公元979年,赵德昭随叔父赵光义出征幽州,军中发生惊变,他拒绝被立为帝的机会。这次拒绝似乎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回到京城后,赵光义因太原之战的功臣未获封赏而心生不满。在一次争执后,赵德昭退朝即自刎而死,年仅29岁。仅仅两年后,赵德芳也因病去世,年仅23岁。
赵光义的皇位威胁似乎只剩下了他的弟弟魏王赵廷美。公元982年,魏王谋夺皇位的秘密泄露,被赵光义罢免职务并迁至房州。不久,赵廷美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至此,赵光义的皇位暂时稳固。
赵光义的传位难题并未解决。他的长子赵元佐才华出众,武功高强,本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因看不惯父亲为皇位所采取的手段,赵元佐心生不满,最终发疯被圈禁。次子赵元佑开始被当做储君培养,却不料在关键时刻暴病而亡。
在最艰难的时刻,赵光义决定打破常规,立第三子寿王为皇太子。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寿王赵恒继位。北宋的皇位开始在赵光义后代中传递。“天不遂人愿”,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宋朝遭遇“靖康之耻”,赵构在混乱中被推上皇位,成为南宋高宗。不幸的是,他在逃亡过程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也惊吓而死。在寻找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发现赵构最终选择从赵匡胤的后裔中选定继承人。公元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匡胤的后裔赵昚宋朝的皇位重回宋太祖赵匡胤一脉。自此以后历经宋孝宗宋光宗均为赵匡胤的后裔宋宁宗时期虽然九个儿子都幼年夭折但宋宁宗最终从宗室中接进侄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延续了这千年的传承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命运交错的瞬间而正是这些瞬间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宋宁宗赵扩的传承之路
宋宁宗赵扩,生于公元1198年,是宋朝皇室的一员。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故,尤其是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
当时,赵扩选择了年仅七岁的侄子赵与愿接入宫中抚养,并视其为皇位继承人。赵与愿是赵德昭的九世孙,拥有皇室血脉。世事难料,赵与愿被立为皇太子后,虽然受到精心培养,却在公元1220年不幸病逝,年仅二十九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赵扩二十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面对这一困境,赵扩不得不重新寻找皇位继承人。于是,他选择了皇侄赵贵和为皇子,并立其为太子。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宫廷政治。原本作为沂王赵抦养子的赵贵和,在赵扩的选择下成为了皇位的继承者。为了维持皇室的血脉传承,宋宁宗还需要为沂王重新寻找继承人。这一任务交由权臣完成,最终找到了赵德昭的九世孙作为沂王后裔。
皇位的传承并未因此安定下来。太子赵竑与宰相史弥远关系不和,这使得史弥远为了自身荣华富贵,离间了宋宁宗、杨皇后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在宋宁宗病重之际,史弥远矫诏立赵贵诚为皇子。最终,宋宁宗去世后,杨皇后在史弥远的劝说下迎立赵昀为帝,即后来的宋理宗。自此,皇位传到了赵德昭的后裔手中。
宋理宗的唯一儿子早夭,自己也没有后续子嗣,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此时南宋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蒙古大军南下,度宗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南宋的皇位传递在宋度宗去世后再次面临困境。最终,按照立嫡原则,赵㬎继位为皇帝。然而不久后,蒙古铁骑入侵临安城下,南宋大势已去。
在南宋灭亡之际,陆秀夫等人在乱军之中保护着皇子赵昰和赵昺逃出临安,南逃途中经历艰难险阻和元军的追杀。其中赵昰虽被立为皇帝但不幸落水染病去世。而在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跳海殉国。这次战役中十万军民同赴国难,战况惨烈。南宋彻底灭亡。纵观两宋皇位传递历程发现叔侄相传皇位的现象有四次之多皆因自身无子嗣用于继承帝位而无奈选择叔侄相传模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皇室在传承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皇族血脉延续的重要性对宋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