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王的太监 同时也是中国
对于尚未了解童贯的读者,接下来将由风趣网的小编为您揭示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同探寻他的生平轨迹,深入了解他的辉煌与落幕。
童贯,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人物,以其开创性的成就被誉为“领军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封为王的太监,还是第一个出使外国的太监,统兵时间长达二十年。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太监竟然长有胡须。尽管他拥有众多历史之最的荣誉,最终命运却是在被派来的人斩首示众,头颅高悬于汴京城头。
一、获取皇帝信任,结交政治盟友
童贯入宫后,拜入宦官李宪门下,耳濡目染间学会了许多用兵之道。因其本身的学识和出色的办事能力,逐渐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被宋徽宗派往杭州设立明金局时,他结识了重要的政治盟友。两人的联手使得被贬低的蔡京得以重回京城,并登上宰相之位。
二、蔡京推荐领兵,假传圣旨立功
担任宰相的蔡京推荐童贯担任西北监军,平息叛乱。当宋军行进至湟川时,汴梁的太乙宫突发大火,迷信的宋徽宗认为这是败仗的预兆。童贯却藏起圣旨,告诉主将王厚,皇帝催促他们快速取胜。凭借对兵法了如指掌的童贯成功收复失地,大胜后他才拿出圣旨。众人虽震惊于童贯假传圣旨的行为可能带来的灭族大罪,但童贯解释道,当时接旨时正值宋军士气高涨之际,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宋徽宗并未追究责任,反而封童贯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这在太监中尚属首次。
三、西北立威,成为最高军政长官
在西北战事胜利后,童贯的威望日益提高。随着西夏的衰落,童贯提出的和解方案受到重视。他建议见好就收并被封为太傅和经国公。此后,他长年主持与西夏的战事,多次取得胜利。吐蕃入侵时,童贯组织战斗并彻底打垮了控制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这场战争取得了巨大成果,恢复了历史上的疆域。他的军功卓越使他成为西北边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并执掌全国军权。
四、结识马植,促成宋金联盟
童贯在出使辽国途中结识了马植。在听取马植的平燕之策后,童贯将其引荐给宋徽宗。马植建议与女真结盟共同攻击辽国。宋徽宗在听取策略后厚赏马植并赐其赵姓改名良嗣。尽管初次派使与女真会谈失败给金国留下了不良印象但第三次派出马植时恰逢金国攻打辽国上京时机成熟双方最终达成著名的海上之盟。马政出使金国时其子马扩张展示了出色的武艺坚定了金国的结盟信念最终促成宋金联盟的达成。
五、应对方腊起义再赴北境遭遇败绩封郡王
攻破燕京,金国按照昔日的“海上盟约”将燕京周边地区归还宋朝。金国并未慷慨解囊,而是要求宋朝支付犒军费高达十万余两白银。最终,金国留给宋朝的仅是一座空城。这是燕云十六州收复一半的历史时刻,这一重大事件让宋神宗为之振奋,童贯因此被封为广阳郡王。
“能够恢复燕地全境的功臣,即使是异姓,也有资格封王。”这是宋神宗的赞誉。然而不久之后,辽国旧官投降宋朝的事件导致宋金关系破裂。金太宗继位后,命令辽国降官和居民迁移到东北后方。不久之后,张觉将平州、滦州和营州献降宋朝。宋朝的这一举动被金国视为违约行为,引发了金国的强烈反应。
童贯率领的宋军在与金国的对抗中屡遭失败,他不得不率领残部逃回京城。宋徽宗选择退位南逃。新君宋钦宗命令童贯留守东京,但童贯选择了违抗这一命令,跟随宋徽宗南逃。这一行为激怒了宋钦宗,童贯被免职并流放至崖县。朝廷随后以十大罪名对其进行了处罚,并命令监察御史张澄就地正法。一个月后,童贯的头颅已在汴京城高悬。
那么,已经封王的童贯为何会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呢?童贯多次违抗圣旨,犯下了灭族之罪。早在平定吐蕃时,他就有了违抗圣命的先例。虽然当时打了胜仗,但这次没有了胜利作为护身符。在宋钦宗让其留守东京的命令下,他再次违抗圣命。童贯需要为宋徽宗的过错承担责任。宋徽宗的决策失误给了金国进攻的借口,而连辽军都无法匹敌的宋军自然不是金国的对手。童贯只能选择逃跑,而兵败的责任被归咎于他身上。显然,他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新君需要树立威信,失去靠山的童贯如大树招风。他犯下的错误使他难逃一死。童贯必须死,只有这样平民愤、振朝纲、树新威!他的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悲剧。